天山脚下石榴红

黄氏育书人/著

2025-06-28

书籍简介

关于天山脚下石榴红:“林砚,你疯了?”导师拍着他的offer函,“全中国文化遗产项目都在等你,你偏要回喀什修老茶馆?”林砚没说话,只摸出兜里的老照片。照片里,爷爷穿着老支书的蓝布衫,怀里抱着维族的小阿依夏、哈族的小巴图,身后是老茶馆飘着茶烟的屋檐。2010年的喀什老巷,比照片里冷清太多。巴扎的吆喝声淡了,年轻人纷纷往内地跑,连老茶馆的茶客都只剩几个叼着莫合烟的老头。更糟的是,区里的棚改文件下来,红漆的‘拆’字像伤疤,爬满青砖墙。从此,他带着阿依夏翻遍博物馆档案,把艾德莱斯绸的纹样和现代服装设计揉成一团;跟着铜器匠蹲在炉前三天三夜,给老铜壶加个能泡茶的内胆。2025年,当中巴经济走廊的列车轰鸣着穿过喀什,当‘活态文化街区’成了外国游客的必打卡地,当阿依夏的艾德莱斯绣上了巴黎时装周的秀场林砚站在老茶馆二楼,看楼下维族小孩追着哈族少年跑,汉族姑娘举着相机拍铜器匠人,突然想起爷爷的话:“边疆不是地理,是人心。你把各民族的情分织密了,边疆就成了谁都拆不散的核心。”原来所谓“石榴红”,从来不是一朵花的颜色,是千万颗籽抱在一起,酿成的甜。一场用十年时间,把‘边疆\’酿成‘心疆’的故事,开始了。

首章试读

火车轮轨撞击的节奏与戈壁滩上的风声交织,窗外一片片绿洲从车窗前掠过,像是被风吹散的记忆碎片。 林砚靠在窗边,手中握着一本翻旧了的文化遗产管理笔记,目光落在纸上,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。 “喀什,我回来了。” 他低声自语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,但语气里透着一股坚定。 列车正驶向南疆铁路的最后一站——喀什。 这是他阔别四年的故乡,也是爷爷一生守护的地方。 林砚是土生土长的喀什人,从小在这片土地上奔跑、长大。 父亲是教师,母亲是医生,而他的爷爷,曾是这片老城区的支书,一干就是四十年。 小时候,爷爷常牵着他的手走过这条条巷道,讲那些关于民族团结、文化传承的故事。 “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。”爷爷总爱这么说。 可如今,这颗“石榴”正在一点点“裂开”。 林砚低头翻开笔记本,在泛黄的纸页上写下:“老茶馆是爷爷的命根子,也是这片街区的灵魂。” 茶馆是他爷爷一手修起来的,是街坊邻里聚集的地方,也是多民族情感交汇的桥梁。 铜壶煮茶、维吾尔族老人弹热瓦普、哈萨克族阿帕唱着歌绣花…… 那是林砚童年最鲜活的记忆。 “守住老茶馆,就像守住咱们一家人的心。” 这句话是爷爷临终前紧紧攥着他手说的最后一句话。 那一刻,林砚心里就埋下了种子。 他本可以在内地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,但他选择了回来。 回到这个即将被拆迁的老城区,回到这片正在褪色的土地。 列车缓缓停靠在喀什火车站,林砚背起行囊,踏上熟悉的土地。 夕阳把老城染成金黄色,空气中还飘着烤包子的香气。 可当他穿过小巷,走向那间承载记忆的老茶馆时,心却猛地一沉。 茶馆门锁紧闭,门口赫然贴着一张告示:“危房待拆”。 他走上前,轻轻推了推门,纹丝不动。 敲了几下,也没有回应。 四周静悄悄的,只...

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