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被称为百家宗师,千古武圣,军师鼻祖。他大半生怀才不遇,穷困潦倒,七十多岁了仍一事无成。在迟暮之年,得遇明主,大展宏图,伐商灭纣,兴周八百年基业。他就是,姜子牙。 姜子牙,又名姜尚,字子牙,号飞熊。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先祖,因辅佐大禹治水立下赫赫功勋,被封于吕地,后以封地为姓,亦称 “吕尚”。在辅佐周王时,被尊为 “太公望”,世人亦亲切称其为 “姜太公”。又因其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始祖,故还被称作 “齐太公”。 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树一帜。他声名虽起得最晚,却最为响亮。作为武王伐商的首席谋主和最高军事统帅,他被誉为兵家鼻祖。先后辅佐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成王、周康王,被立为 “谋士之首”。在历代典籍中,姜子牙被儒、道、法、纵横诸家追认为本家人物,因而也有 “百家宗师” 之称。抛开神话传说,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,其一生比封神榜的故事更为励志精彩。 关于姜子牙早年的生平事迹,各类文献记载众说纷纭。其中,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,姜子牙为东海人士。他早年生活极度贫困,为谋生计辗转来到朝歌。正如《史记?齐太公世家》所记载:“尝屠牛于朝歌,卖饮于孟津。” 姜子牙的前半生,生活状况可谓一塌糊涂。他当过屠夫,卖过酒,开过面馆,还做过其他生意,但因缺乏经商天赋,屡屡失败,最终一贫如洗,甚至时常食不果腹。 尽管生活困苦,姜子牙却胸怀大志,并未因艰难处境而放弃对知识和才能的追求。他勤奋好学,利用一切空闲时间钻研天文、地理、军事、政治等多方面知识,期待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,改变天下局势。 在商朝末年的乱世中,姜子牙目睹商纣王的昏庸残暴及社会乱象,对商朝统治深感不满,坚定了寻找明主、辅佐其成就大业的决心。然而,时光飞逝,岁月无情,直至七十岁高龄,姜子牙仍一事无成,只能无奈闲居家中,望着遥不可及的梦想暗自叹息。 当姜子牙七十二岁时,命运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动,他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。《韩诗外传》记载:“太公...